万涛故居全景 万涛(1904—1932),重庆 黔江人,原名万诗楷,号铁民。土家族。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湘鄂西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,历任中央巡视员、鄂西特委副书记、红四军第二路党代表,湘鄂西特委副书记,中共湘鄂西临时省委委员、常委,湘鄂西省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,红三军政治委员、红三军前委书记、中共湘鄂西省委宣传部长等职务。2005年,万涛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100名本籍重庆历史名人之一。
万涛故居位于重庆市黔江区冯家街道桂花社区,是一座完整的四合大院,坐北朝南,位于319线国道公路西侧,距城区15公里。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(1872年),占地面积0.18公顷,总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。万涛出生于此,在这个四合院里生活了19个春秋。
故居大院院坝全由青石板铺成,中间是翠柏包围的万涛塑像。大院四周是砖土结构的高围墙。整座四合院是木结构,单檐悬山式屋顶,穿斗式梁架。院内分为正房、转角、厢房和前厅,中有天井小坝,共有房间23间。中堂宽敞明亮,大门正对面有一神龛,左次间前半间曾为万涛父母卧室,后半间为万涛夫妇卧室。西侧正房的一半及西厢房为其堂叔伯住宅,门楼与左厢之间是绣楼。院内栽有大桂花树,每至仲秋,花开满树,浓香袭人。四合院大门的右侧是一棵需两人牵手合围的樟树,门前是一片绿油油的庄稼和民房,后院是一片竹林和果园。
献身革命事业
走进万涛故居陈列室,一张挂在墙上的老照片映入眼帘。照片上的万涛一身长衫,头戴浅色博士帽,一双浓眉大眼炯炯有神。这张照片是万涛在重庆求学期间寄回来的,万涛的妻子冉启秀珍藏了整整60年。万涛在新婚后不久就离开了家乡,再也没回来过。他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革命事业,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万涛幼时求学于几位私塾先生门下,勤读诗书。1920-1923年在县立高等小学堂读书,成绩优异,国文尤为出色。1923年4月,与濯水乡三门滩冉启秀结婚。1923年7月,万涛到重庆求学,考入川东师范。此间,阅读不少革命书报,深受马列主义、“五四”运动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,与重庆学联负责人张锡畴一起,投身学运、青运,为重庆的学运、青运的蓬勃发展作出贡献。1924年—1927年上半年,万涛曾辗转在重庆、上海、武汉等地从事革命活动。期间,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、中国共产党 。
妻子一生等待
1923年4月,万涛与大家闺秀冉启秀结婚。新婚3个月后,万涛就告别父母和妻子去重庆求学,此后再也没有回过老家。 万涛出走后,只给冉启秀寄回过一张照片和一封信。如今,这张照片就在陈列室展出,而那封信则没能保存下来。据冉启秀生前回忆,万涛在信中称自己在外从事革命活动,要冉启秀替他照顾好父母,还叫她不要回信,怕信件落到敌人手中。自此之后,万涛音信全无。多年来,丈夫究竟是死是活,冉启秀不得而知,但她却一直在等他回来,一生都没改嫁。 解放后,万涛家的财产被没收,万家大院被用作当地政府的粮站。万涛的母亲和妻子住进了公社安排的住处。“文革”期间,万涛家遭到搜查,冉启秀为了保存丈夫的那张珍贵照片,将它放在挂帐子的竹竿里。1983年,中共党史调查组负责人来冯家搜集万涛的资料,冉启秀才将那张保存近60年的照片,交了出来。 1957年12月,国务院拟定的《湘鄂西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》中,列入了万涛的名字。1984年9月,国家民政部门向冉启秀颁发了万涛同志《革命烈士证明书》。这时,冉启秀才知道万涛是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。而万涛的父母至死都不知道儿子的生死情况。 红色教育基地
近年来,黔江区曾多次对万涛故居进行维修,恢复了木屋古朴清香、院中丹桂飘香、房前屋后翠竹环绕的风貌。2005年10月,万涛烈士故居陈列室开馆,陈列了万涛的生平简介、照片、红三军经过黔江留下的文物、图片和文字资料,万涛居室、书房、学习用品及其家人生产生活用具等。
如今,万涛烈士故居已成为革命烈士故居纪念建筑之一,是黔江区的一道红色文化遗址景观。目前,万涛故居已成为“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、 “重庆市第一个党史教育基地”、“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、“重庆市廉政教育基地”。
来源:黔江文旅
|